教改10年
教改10年-- 加強討論版
這一集很不一樣,是跟天下雜誌合作共同完成這1個小時的節目,這1期的天下雜誌,推出的是教育特刊,那麼我本身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企劃,就是呢,10年前,也是在這個時候。那個時候台灣的教改議題風起雲湧,天下雜誌就策劃了一個專題,拍攝教改專題紀錄片,那時候他們採訪了一些小朋友,談到他們當時求學的狀況,也談到未來,談他們的理想抱負。
10年過去,現在呢,天下雜誌又花了一番功夫,把這5個小朋友一個一個找出來,看看他們現在都在作什麼,最主要當然他們都長大了,各自也有不一樣的人生,而中間這10年,其實他們的教育經歷,對他們的人生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?
我們看到有人是一步一步的還繼續在實踐夢想,而有人當然也懊惱說,過去10年沒有好好認真唸書,接下來教改10年的專題,其實我們不是要來談談,這10年教改到底有沒有成功?其實我們只是要忠實地呈現,這10年對孩子們身上造成什麼樣的影響。
彰化原斗國中3年級張明豪:「未來希望做畫家,因為興趣…。」
台北福和國中2年級賴茹君:「未來想當記者或導遊,也可能是…。」
台北中正國中2年級張瑜珊:「我想當醫生,因為小時候常生病…。」
彰化原斗國中2年級莊雅竹:「我想當藝人,演戲或唱歌…。」
花蓮太巴塱國小6年級林宏明:「我的名字是林宏明,我長大以後想當棒球國手…。」
10年後這5個孩子已經長大,帶您看這10年的變化,特別是教育對他們生命的影響。
10年前,天下雜誌製作教育改革專輯時,小朋友也像現在一樣熱衷棒球,當時的偶像是陳義信。希望像陳義信一樣,成為知名職棒選手,花蓮太巴塱國小棒球隊的小朋友們願意接受嚴格訓練。
其實能加入棒球隊就夠神氣了,光是下課後練習時,其他同學們羨慕的眼神,讓球場上的小選手們,更顯得意氣風發。林宏明(1996):「我的名字叫林宏明,我長大想當一個棒球國手,我爸爸也很支持我,可是我媽媽一直在叮嚀我,想當一個棒球選手,也要把功課念好。」
10年後的林宏明,這天重新拿出當年天下拍的錄影帶,自己幾乎忘記當時說過的話,也讓太太看看小時候的他。
12歲的阿美族小投手,林宏明也在今年決定,選擇一條高風險的人生道路。林宏明:「我從小學一年級就喜歡上棒球…。」
太太看得津津有味,但長大後的林宏明,倒是一臉嚴肅,甚至有點不自在。林宏明:「這是誰啊?」
當年號稱最喜歡棒球的林宏明,後來並沒有繼續打棒球,現在在林口一家染整廠作領班,23歲的他,已經有2個小孩,一個5歲,一個3歲。林宏明:「小時候被訪問的時候喔,說那個是夢想嘛,還小嘛,說夢想,是夢,長大以後不曉得了。」
其 實過去10年,他勉強國中畢業,之後唸美容美髮科,才3個月就休學上台北,好一段時間,到處打零工,直到這幾年當完兵,找到染整廠工作,生活才漸漸穩定。 林宏明:「我打球算是打到國二啦,國二那個時候還蠻正常的,國三的時候經常蹺課,就是上一天休息一天,上一天休息一天,然後被教練踢出球隊,那時候愛玩, 那時候就開始叛逆起來,那時候對棒球的心已經不見了,已經沒有了。」
林 宏明(1996):「古人說得好,一分耕耘一分收穫,就是告訴我們,用一分力氣就有一分收穫,用十分力氣就有十分收穫。」當年小學六年級的林宏明,像個懂 事的孩子,即使部落裡並不是很適合讀書的環境,他被家裡賦予比較大的期望,穩重的他,當年面對媒體採訪時,也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未來的目標。
林宏明(1996):「想跟王光輝、陳義信他們一樣,有很多球迷喜歡,也很受人家的歡迎,錢也很好賺。」
林宏明:「做每件事情也是要靠那個心啦!人長大以後,心會不一樣,那時候愛玩,很喜歡玩,棒球也慢慢就忘掉了。那時候開始在蹺課時,就已經不想再打棒球,沒有那個心了,所以被踢出球隊的時候,反而我有點高興呢!」
回憶國三開始蹺課,在家裡睡覺混日子,到後來經歷結婚生子和當兵,林宏明說現在他總算有穩定的工作,和賴以謀生一技之長。林宏明:「這組是燒花的,棉絮比較多,棉絮,這組本來是平的,白色這部分是燒的。」
現在的工作和生活,林宏明覺得滿意,除了還是會收看王建民的球賽轉播之外,他已經不會特別留戀小時候的投手生涯,當初跟他一起練球的同學,也有現在誠泰投手張賢智,只能說每個人際遇不同,倒是10年前,教練的訓話內容,一點也沒錯。
太巴塱棒球教練(1996):「如果用玩的心態這樣在球場練球,永遠都不會怎樣,不會進步對不對,對,一個人成功不只是小學,憑一點點技術,以後我就是職棒選手,甚至變成國手,不是呢,以後你要經歷過很多的過程,像國中還有高中,甚至以後進入社會。」
太巴塱棒球隊小朋友(1996):「打棒球可以讓我們覺得很高興,打棒球給我們像陳義信那麼出名,打棒球是我最喜歡的運動,打棒球很好玩,打棒球喔,可以強身啊,讓肌肉福氣啦…。」
那 段無憂無慮,只有夢想的時光已經過去,眼前林宏明有未來的日子要過。記者:「現在的夢是什麼?」林宏明:「好好賺錢,好好賺錢就好,我不會去想什麼夢,就 好好賺錢,把小孩子養大,生活過好一點,把他們供養到不要像我以前那樣就好。」記者:「你以前哪樣?覺得以前不好嗎?」林宏明:「翹課,愛翹課,所以要小 孩要讀書喔,嗯,要讀書!」
莊雅竹(1996):「我希望我未來當一個藝人。」記者:「什麼樣的藝人?」莊雅竹:「演戲的吧,或者是唱歌。」記者:「你很喜歡這方面?」莊雅竹:「對,因為當他們在舞台上,受觀眾的敬愛喜歡啊,這樣子讓自己感覺很快樂。」
那時候的莊雅竹,算是彰化鄉下孩子,國中二年級的偶像是孫淑媚。莊雅竹:「可能小時候會覺得說,當藝人很光鮮亮麗吧!好像覺得不錯,可是現在完全不這麼覺得,現在覺得平凡是最重要的。」
10 年後的莊雅竹,正在台北科技大學唸研究所,老早就放棄作藝人的念頭,現在念的是建築。莊雅竹:「我小時候就一直覺得,好像都沒有見過什麼世面,不知道外面 是什麼,好像一直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面,最會一心一意地想說上大學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,嗯,好吧,現在還是苦一點,國中就覺得最後還是要念大學,對,一定 要念,人生一定要念大學。」
對鄉下地方的孩子來說,升學是走出井底世界唯一的窗口,十年前莊雅竹,接受天下雜誌的訪問,的確是這麼認為。
彰化原斗國中二年級莊雅竹(1996):「社會非常現實,如果我們學歷不高的話,可能就找不到工作,因為現在大學生也是滿多的,如果你只到高中或者是國中,薪水也是差不多,我們應該讀高一點,薪水才會更加多。」
莊雅竹:「我記得小時候老師有講過,一運… 一命二運三風水,四積陰德五讀書,我就覺得如果我要跳脫現在這種不好的生活,我可能只能透過積陰德跟讀書,我就覺得,好吧那唯一的選擇就是這樣,就往上一直唸。」
國中的莊雅竹,在父母的期待下,每學期繳2萬元補習費,展開無止盡的課後補習生活,晚上也經常熬夜唸書,這是許多台灣國中生共同的寫照。
莊雅竹(1996):「就是很痛苦。」記者:「那你還讀那麼多?」莊雅竹(1996):「因為不讀會跟不上啊!」
其實她個性活潑愛耍寶,國中繁重的課業,多少限制了她愛玩的心。莊雅竹(1996):「我不要殺生,你把它插進去,黏了就死了。」
莊雅竹:「我覺得國中很痛苦,我現在每次想到都是,隔著玻璃窗,然後看著夕陽那麼大,可是我還要在這裡上第8節,肚子又很餓,有時候同學幫我們買包子,買完一吃就很想睡,又要上課就覺得很煩,下完課,衝出去吃個麵,又要補習,覺得人生好痛苦啊!」
國中名次比國小落後許多,只好拼命補習唸書拼命追,好不容易考上了還不錯彰師附中,她卻又發現同學們更厲害,這回她更跟不上了。莊雅竹:「每次都倒數五名,1年級的時候,不過那種生活也滿快樂的,因為進步空間很大,同學也不會把我視為敵人,反正你永遠在後面。」
總算獲得的快樂,讓她在高二選擇高職制度,走入技職體系,沒想到反而有機會考上科技大學研究所。莊雅竹:「上學期我到台科去上課,遇到一個高中同學,她說你來台北幹嘛?我說我念碩士,他倒退三步說,你成績那麼爛,還來念研究所,我說別這樣啦!」
對她來說,這段路的波折,以及教改後新制度的開放,提供給她多元的選擇,和人生新的出路。莊媽媽:「希望她10年以後能夠成為一個博士,能讀到博士,還有事業有成,婚姻美滿。」
當 年曾經花大錢讓她補習的莊爸爸,總算也覺得這筆錢沒有白花。莊爸爸:「在鄉下這邊很多傳言,沒有去補習,老師在學校上沒有教,有去他班上補習,他考試的話 每個人都成績很好,沒有去補的成績不好,差別在哪裡我們沒有去探討到,但是最終就是,你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穫啦!」
10年前的莊雅竹曾經很辛苦地只為了獲得一張獎狀,很努力地希望讓鄉下長大的自己也有出人頭地,改善生活的機會。
這10年過去,莊雅竹從技職體系繞了一圈之後,反而渴望學習,在感興趣的建築科系上,能夠開心學習。
10年前的這天,也坐在大廳拍手的張明豪,同樣是鄉下孩子,相較之下野心不大,只求平平順順唸畢業,希望未來有穩定的生活。張明豪(1996):「我們家從很久以前都是種田,就沒有人有比較高學歷的,就沒有高階層的,所以我父親希望我做一個公職人員。」
他從小就聽話,知道家裡的期待,儘管和內心自己的願望不一樣。張明豪(1996):「我未來希望作畫家。」記者:「為什麼?」張明豪(1996):「興趣。」
張明豪(1996):「老師好像不希望我花那麼多時間在畫圖,多下一點時間在課業上這樣。」
張明豪:「我本來是想選繪畫,就是美工科,也是廣告美工設計之類的,後來是我姐是念那個,現在她那時候已經2年級3年級,她跟我說不要念那個不好,因為男生來說,以後出路很少,結果她幫我選機械科。」
長大了的張明豪,選擇的果然還是家人安排的路。國中畢業後他進入中州技術學院機械科,也一路從五專二技讀到碩士,他說自己是漸漸喜歡上機械的。張明豪:「那時候是五專分發嘛!到台中那邊分發,我志願卡其實是我姐幫我填的,我連看都沒看。」
張明豪:「如果沒有學歷,也許一輩子都找不到工作,因為現在競爭越來越強。我覺得那時候是很茫然,不會去說對未來會有什麼憧憬什麼的,走一步算一步,我今天上課,上課就這樣,也不會想說未來我會怎樣怎樣,那時候不會有很強烈那種想法,是現在才會慢慢才會有。」
10 年來張明豪一樣幫家裡的忙,他的個性也一樣隨遇而安,即使機械研究所畢業了,10月底剛退伍,2個禮拜之後就結婚,工作還在找,問他為什麼這麼年輕結婚? 他說沒什麼,就是想先成家再立業,不想北上大都市,喜歡留在彰化,他說20歲以前陪家人,20歲以後希望多陪太太,過去10年讀到研究所的教育,對張明豪 來說,雖然沒有熱情,但期待帶給他平穩的生活。
◎畫面提供:天下雜誌
福和國中實驗班(1996):「起立,三下喔,坐下,好,在開始先問你們幾個問題,第一個問題,你在這個禮拜之內,除了教科書之外,還有看其他課外書的舉手?除了教科書外有看其他書的舉手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,好,十個。」
10年前這是一個有創意的教改實驗,台北縣教育局和民間教改團體,共同選定福和國中,開辦的現代教育實驗班,強調小班制、不體罰,不密集考試,開放自主的授課空間,採取突破傳統的學習模式。
福和國中實驗班(1996):「聽好,我們必須在9點45分之前回到這個地方,然後一二三四五,5組上台報告,介紹一下你們這組公認的3本好書。」
他們立刻行動到圖書館找資料,在10年前這樣的教學方式,和其他國中班級很不一樣,賴茹君是20多名學生中的一個,當時她代表全組上台報告。
賴茹君(1996):「台灣是你生長的地方,所以你應該有義務,還有有必要去了解它,這裡介紹了台灣的歷史,也介紹了台灣的一切,把台灣很多很多的歷史背景,還有一些有名的山啊什麼,都介紹得非常詳細,很多關於我們台灣的一切,這本書都規劃得非常好。」
賴茹君(1996):「這5本書是我們認為非常好的書,是我們這組選出來,介紹給大家的…。」
賴 茹君活潑大方,10年前她清楚知道自己,什麼要上這個特殊的班級。賴茹君(1996):「現代教育實驗班,就是說盡量不要讓國中生感到那麼大的壓力,不要 讓那些考試來影響國中生,讓國中生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,因為人只有一次嘛!對不對,童年也只有一次,父母看了以後就覺得,那是第一次辦,應該設備什麼都會 不錯,老師也會選不錯的老師。」
那時候的她充滿自信,相信這個教育實驗,在她身上會成功。賴茹君:「我記得那個梯型的桌子,那是讓很多別班同學羨慕的,那個梯形的桌子讓我印象很深刻,還有我記得,那麼大的教室,但卻那麼少的學生。」
當初那個大教室的實驗,其實只辦了2年,因為注重快樂學習,不強調升學導向,在家長老師們的質疑下,就在賴茹君升國三那年,實驗班決定暫停,卡在新舊制度中的賴茹君,必須用國三1年追趕3年功課。
賴茹君:「如果真的要說,是誰讓我們失去競爭力的話,那我覺得是自己,就是我們太沈浸在快樂的環境裡面。」
國 中畢業後,賴茹君先是考上高職廣告科,因為對美術沒有概念,休學再重考高職,今年剛從景文技術學院餐飲管理科畢業,晚上打工,白天則正在找工作等消息。賴 茹君:「如果是回到國二那年的話,我會真的很希望我多用功一點點,我不是說我很否認我讀的高職,但是如果說,我回到那時候的話,我會覺得再多讀一點點,再 多用功一點點,得到的就會是現在,我不敢說是2倍,但是也會多一點。」
賴茹君:「我很開心有這樣的童年,這樣的學生生活,但是如果可以的話,我希望告訴別人,你可以多聽聽長輩的意見,你可以多接受別人給你的方向。」
回憶往事,她覺得或許當年,一心嚮往的快樂國中生活,太沒有壓力了吧!賴茹君:「在壓力背後成長的是,別人看見無限美好的未來,是別人羨慕的眼光,但是在我們自由自在生活背後,我們得到的是經驗,可是我們卻失去了一些可以炫燿的才能。」
畢 業找工作期間,最近她暫時在台北郵政處理中心打工,個性開朗樂觀的賴茹君說,雖然當初教育單位只做了2年實驗,甚至被他們被視為教改白老鼠,但她說當年班 上還是有人考上北一女,每個人後來的發展,不完全是實驗班的問題。賴茹君:「如果可以的話,我希望我當初多聽一點點媽媽的話,多聽一點點老師的話,真的讀 書對你是好的,真的考上好的學校,你會學到比較多的東西,真的,一個什麼的文憑,對你是有幫助的,可是你沒有長大,你不會知道這些都是真的。」
賴茹君(1996):「我想有可能作記者吧!或者是導遊,再不然就是廣播記者啊這些,因為我很喜歡講話,很喜歡講話,就會喜歡那種比較大眾化的,導遊啊,又愛玩,愛玩又愛講話,所以就導遊,再不然就記者,或者是當廣播那些,這些都是我的夢。」
10年過去了,她還是個話匣子一開停不下來的女孩,有些體會,有些懊悔,像過去一樣,她還是願意大方分享自己的經驗。
老師社會課:「如果國民黨的得票率只有50%,他只有40個名額,這個不分區代表,不是直接去選的。」
10年前唸台北市中正國中的張瑜珊,就是大家公認的好學生,總是睜著大眼睛認真聽課,有時也戴上近視眼鏡。她唸的學校是公認的注重升學的國中,這時候的她,在意分數,擔心自己考不上北一女。
不只是分數,因為從國小作科展拿過好名次,她喜歡科學實驗,想要繼續做科展,因為她總要求自己得事事完美,即使唸了國中,還是利用午休時間做實驗。
傍晚張瑜珊搭公車回家,她家很遠,住新店,卻在台北中正區唸書,而每天清晨6點,則由媽媽開車送她上學。
她 來自一個重視教育的家庭,爸爸是會計師,母親是資深公務員,在行政院上班,強調開明輔導的教育方式,不過張瑜珊承認,自己的國中生活充滿壓力。張瑜珊: 「我覺得我是真的很有壓力的人,像包括父母的壓力吧,雖然他們說是自由的,但是我還是雖然,我還是會自己這樣認為,還是父母的壓力吧,還有老師同學,還有 包括自己的壓力,自己給自己的壓力,有時候我覺得自己給自己的壓力,有時候會把自己壓得喘不過氣來。」
她說從小大家都說她是好學生,使她有持續做好學生的壓力,她必須盡力,不辜負大家的期待。
張 媽媽:「升學壓力帶來的負擔相當重,張瑜珊這個班級,可能不要說他們怎麼組合出來的,孩子競爭成績上非常激烈,他們的分數都是在平均98、97甚至96點 多,他們班上大概是如果平均90分的話,大概要排到二十幾名了。但是我覺得現在這種情況有點變形了,變形,像我覺得這個孩子,像他考試幾乎都要拿滿分,才 是自己最高興的境界。」
10年前接受訪問的張媽媽,其實很擔心女兒要求完美的性格,即使女兒優秀,家長也刻意栽培,但不贊成補習,去佔據孩子更多時間。
張爸爸:「我感覺說,好學生裡面大部分幾乎都是這樣,上課時很專心聽老師講,回家的時候他已經懂8成9成,他花很少時間就能夠了解。」
沒補習,自己肯用功,張瑜珊承接父母和外界的期待,當年的她壓力大到幾乎沒時間思考,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。
張瑜珊:「未來,未來,像現在功課壓力那麼多,未來,有時候是偶爾在功課壓力之外去幻想一下,未來我覺得可能是想朝自己的興趣發展,可能是朝…,我想當醫生。」
10年之後再找到她,她沒有當醫生,當時果然不意外地考上北一女,3年之後唸了台大資工系,大二轉唸美國伊利諾大學,後來唸到史丹福大學雙碩士,目前人還在美國。張瑜珊:「現在已經7點半,晚上7點半了。」記者:「是在你的房間嗎?」張瑜珊:「對啊,房間。」
透 過視訊對話,張瑜珊迫不及待,隔空向父母親報告這幾天的行程。張瑜珊:「這個禮拜五甲骨文的FINAL,下禮拜一E-BAY的FINAL,之後感恩節完的 禮拜天飛去西雅圖,微軟的FINAL RUNDOWN,之後GOOGLE給我2個,1個是TECHONOLOGY MANEGER…。」
當初想當醫生的小女孩,成為美國知名企業積極網羅的對象,這也是過去10年壓力所累積出的成績。張媽媽:「你最近好像胖了一點?」張瑜珊:「哪有人家都說我變瘦耶,這樣比較好看,這鏡頭有放大,我上禮拜參加朋友的婚禮,大家都說你怎麼瘦那麼多。」
這10年來將女兒栽培到史丹佛雙碩士的父母,其實這個時候,在乎的反而不是這些成就了。
張 瑜珊父母:「只要身體健康,因為所有的技術謀生能力,他都應該有具備,我們再來就是,女孩子,人生總是要圓滿,我說人生總是要圓滿,總是要成家嘛!所以找 一個對象結婚,這是我最大的希望,貢獻所學啦!她將來如果真的成家的話,我想他也不會放棄她自己那麼辛苦學來的東西,一定會兼顧的,我是要說服她,雙方面 都要兼顧,尤其媽媽這個角色,作妻子這個角色我覺得更重要。」
當初擔心女兒追求完美,太專注課業,現在擔心結婚對象,十年來父母的操心沒停過。而張瑜珊一路從壓力中,走著大家預期的路,正準備迎接人生中未來的挑戰。
張瑜珊:「以前也不是很清楚自己到底想要怎樣,一路走過來也會不斷的認識不同的人,你就有 不同的想法,我覺得現階段的想法,就是我想要做一些自己有熱情的事情,我覺得一路走來,自己還算蠻認真的一個女生。」
莊 雅竹、張明豪、張瑜珊、林宏明、賴茹君。當年在鄉下一心力爭上游的莊雅竹,正在台北唸研究所;重視家人意見超過個人興趣的的張明豪,在尋找穩定生活;高度 競爭下求學的張瑜珊,正要進入職場學習新的功課;曾經夢想做職業國手的林宏明,則為一家四口認真打拼;當初在制度實驗中成長的賴茹君,仍然樂觀開朗找尋合 適的工作。5個人物,5段故事,10年教育,真真切切影響一個個年輕的生命。
好, 我們看到這幾個生命的故事,那麼其中呢,最後這個張瑜珊,或許大家會覺得她是一個成功的經驗,不過她的確也是在壓力之下當中成長,那麼這樣對一個小孩子是 不是就是好的呢?父母親其實一整個過程也都覺得很擔心,那麼張瑜珊後來從史丹佛畢業,她也告訴採訪小組,她說在美國唸書的時候,覺得在台灣受到的教育訓練 其實是滿札實的,特別數理方面比較強,但是到了美國說是在表達想法上覺得比較不如美國的學生,而這就牽涉到的一個,如果我們要談教育的話,到底需要的是什 麼樣子的教育,台灣的孩子需要什麼樣子的教育內容,需要什麼樣子的關鍵能力呢?
在剛才我們看到的內容,包括10年前曾經做過的訪問,10年之後再來看看這幾個小孩子的變化,結果你會發現,無論如何教育非常重要,那麼天下雜誌這次的企劃,除了是看到孩子們教育的重要性之外呢,也提到了教育的內容,應該是如何,台灣的孩子應該具備哪些關鍵的能力?
是我們應該要教給他們,那麼在1998年,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裡面,曾經提到學習的四大支柱,那裡面提到應該要學的是知的能力、學習做的能力,還有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,還有學習自我實現,台灣的教育教了這些東西嗎?
文字出處
http://blog.xuite.net/fish7031/gft/9197303?st=c&re=list&p=1&w=36313
感想
我在網上也看了很多人的評論跟心得,有人會覺得看完後感覺"萬般皆下品,為有讀書高",一開始看完後可能會給你這樣的感覺,但是經過一番思考後就會覺得其實不然,影片中一個人成功於否在於他的專注力、執行力、對事情堅持的程度和你面對事情的態度而定,像是林宏明小時候的夢想是要當棒球國手,但是等他長大後就失去了那個心,就像賴茹君說的:「如果真的要說,是誰讓我們失去競爭力的話,那我覺得是自己,就是我們太沈浸在快樂的環境裡面。」,快樂的環境下我們得到什麼,壓力的環境下我們又得到什麼?兩者之間如何取得平衡?
這值得我們深思。